咨询电话
13429811266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康复一人 幸福一家
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听障男孩皓皓和搭档一起唱响歌曲《我的祖国》,出演节目《梦闪耀》。看到舞台上自信大方的皓皓,浙江康复医疗中心青苹果学园幼儿园的老师们格外开心。
2018年出生的皓皓被确诊听力障碍后,植入了人工耳蜗,并于2021年3月来到青苹果学园进行语言康复训练。从喃喃学语到正常沟通交流,再到能独自聆听音乐歌唱,如今的皓皓已康复毕业。这个双耳重度听损的孩子,已经可以站上大型舞台自信面对观众。
浙江康复医疗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是浙江省残联和浙江中医药大学共建共管的大型省属公立康复机构,主要有医疗康复、儿童教育康复、康复工程等三大康复业务。
两幢U字型的建筑合围,如同一个温暖的怀抱,拥抱着这群特殊的孩子——这是中心儿童教育康复部(青苹果学园幼儿园)所在地。
“现在学园有约500名特殊儿童。我们针对听障、智障、孤独症、脑瘫等特殊儿童,开展不同的康复治疗和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融入社会。”儿童教育康复部(青苹果学园幼儿园)主任朱晓告诉记者。朱晓从事特殊儿童康复教育工作已经20多年,每年看到不少走出学园的孩子成功进入普通小学学习,她都感到特别欣慰。
康复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除了做好省内残疾儿童的康复救助外,自2021年起,中心还组织专家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展残疾儿童“启明行动”救助工作。目前该项目已开展五期,累计有359名当地残疾儿童受益。中心还先后组派32人次专家、选派13位康复教师赴阿克苏进行指导和培训。
医疗康复是中心的另一项核心业务。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反重力跑台、水中步行训练系统、VR智能康复、外骨骼机器人……中心里,国内外先进设备不少。
2016年,省残联与浙江中医药大学联合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共建共管浙江康复医疗中心。2017年8月25日,中心正式运行。
这里按照国家三级康复医院标准建设,目前,350张床位使用率在95%以上。中心与学校共建临床教学团队,培养康复领域复合型人才,实现教学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临床康复教学科研一体化。如今,中心是全国康复研究华东区域中心和示范基地,也是我省首批省级康养联合体试点单位。
作为省残联直属单位,中心还担负着全省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的指导职能。此前,中心牵头制订残疾护理员培训省级标准,组织开展助残护理员培训班,加强助残护理员专业人才队伍培养。中心还与残疾人托养机构、区级残联高科技辅具企业等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签约建立康养联合体。萧山区残联是第一批签约的联合体,利用专家优势,中心在萧山区开设了残疾人社区康养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为全区30名康养技术骨干进行康复理论授课、领域前沿动态分享。中心还配合省残联,推进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助力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目前,全省已有280余家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通过规范化提升,有效提高全省残疾儿童康复服务质量。
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息息相关。中心组织康复专业团队多次走出院门,走进群众中,宣传残疾预防知识,开展义诊,力争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杭州亚残运会来临前,组织专家走进滨江社区服务;在全国爱耳日前后开展听力检测免费义诊;赴丽水、舟山等地的山区海岛县开展康复咨询、听力检测……康复医疗中心坚持公益助残,助力守护群众健康。
在中心门诊一楼的大厅里,有一个特殊的“爱心驿站”。驿站面向市民免费提供轮椅、拐杖、步行器等辅具的租借服务,每年约有6000多人次租借。康复医疗中心还与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等国内外专业机构合作,开展基本型辅具适配和高科技辅具研发等服务,并承担政府辅具救助项目的人才与技术适配和高科技辅具研发。
(记者 沈吟 通讯员 韩静)
帮助特殊孩子融入社会,杭州弯湾托管中心——搭建一个爱的港湾
“你看我好看吗?”“我们什么时候出发?”……10月22日上午,杭州弯湾托管中心一楼客厅格外热闹,身着统一背带裤套装的学员们,边化妆边聊个不停。让大家如此兴奋的,是期待已久的一件大事——当天晚上,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正式开幕,中心20多个孩子集体亮相“大莲花”,在开幕式暖场节目中进行啦啦操表演。
“能从几百个报名节目中脱颖而出,成为10个暖场节目之一,我特别为孩子们感到高兴和自豪。”中心创办人徐琴说着红了眼眶,一路走来,她最清楚学员们付出的努力,更见证着他们的成长。
杭州弯湾托管中心是杭州市第一家针对16岁以上心智障碍者开展教育等服务的公益组织单位。孤独症、唐氏综合征、智力发育迟缓、部分脑瘫和癫痫造成的发育障碍……这些障碍人群通称为心智障碍者。弯湾的出现,让这些孩子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到这里托管的孩子不仅学费、托管费、餐费等全免,还能参加康复、培训,获得就业服务。
弯湾创立的背后是一个感人的故事。30多年前,一场意外让徐琴的孩子弘毅成为重度心智障碍者。病情稳定后,弘毅进入特教机构学习,但毕业后无法融入社会,智力和能力也出现了退化迹象。焦急中,徐琴得知儿子一直想念同学和老师,很快有了一个大胆行动——为了儿子,也为了和儿子一样心智障碍的孩子们,她决定个人出资创办弯湾。
“一些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可能健全的孩子一天就能学会,但我们的孩子,四五年都不一定能完全掌握。”徐琴说,比如淘米、洗菜、煎饼,学员们要重复很多遍才能完全掌握。
随着学员们陆续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徐琴发现,他们更多的困境在于如何融入社会。个性化就业支持计划由此推出。2014年起,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弯湾先后成立书屋、小超市、洗车行等残疾人就业点。中心根据每个心智障碍青年的特点和特长为他们量身定制适合的工作岗位和学习培训。很快,学员们也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开始上班了。
弯湾啦啦操队成立于2020年。“当时是‘寻找2022个亚运梦想’公益行动启动后报名的,主要也想为运动员喝彩。”徐琴说,孩子们学操不容易,刚开始一次课只学几个动作,再用一周的时间反复练习。得知啦啦操入选杭州亚残运会开幕式暖场节目后,舞蹈编排又有改动,动作难度很大。但学员们兴致很高,平时干活更有劲、效率也更高,就是为了“挤时间排练”。
“大莲花”内,弯湾托管中心的学员们用精彩表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也证明了自己。这让徐琴很骄傲:“希望他们和亚残运会吉祥物‘飞飞’一样展翅飞翔,享受大舞台带给他们的激情,同时也告诉更多人,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幸福地生活在这座城市,力所能及地为这座城市发展作出努力。”
(记者 王璐怡)
14年培训3000多名残疾人,阳光艺术中心——点亮不屈的灵魂
早晨9时,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刚刚苏醒。22岁的听障青年黎远坤走进中山中路的一幢小楼,临窗坐下。清洗画笔,研磨颜料,提笔作画……不到20分钟,他手中的龙泉青瓷茶壶上,多了一株栩栩如生的夹竹桃。“浓淡得宜,画得不错。”一旁,老师许峰竖起大拇指,男孩脸上露出腼腆笑容。
一个多月前,黎远坤找到许峰“拜师学艺”。作为阳光艺术中心创办人,许峰在残疾人艺术界小有名气——过去14年,他为3000多名残疾人开展文化艺术培训,培育出十多位优秀残疾人艺术家。他们创办工作室,通过艺术创作带动当地残疾人创业就业,把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下去。
“阳光”,是许峰创办这间残疾人民间艺术制作中心的初衷。十多年前,许峰担任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时发现,许多残疾人因为身体缺陷很难就业,只能待在家里,很是苦闷。他利用自身书画特长,将社区里的残疾人召集到一起,学习手工艺制作。“希望能给他们的生活打开一扇窗,照进阳光。”
这束“阳光”,来之不易。最开始,来学习的以智力残疾人为主,带领他们走进艺术世界,常常要一点一滴“从零教起”。比如,一支凌霄花的颜色、花蕊形状等,许峰会耐心地讲解给学员听,再教他们画出生动的线条。
视障人士、听障人士、肢残人士……随着“阳光艺术”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找到许峰。“单是绘画,没有太大市场竞争力。”为了让更多残疾人的艺术创作被社会“看见”,让学员能够掌握看家本领,许峰在绘画基础上增设了釉上彩培训,通过在瓷器釉面上彩绘,形成有辨识度的瓷器工艺品。
“釉面彩绘有一定技术难度,从平面的画纸到立体的瓷器,最开始一束花要画整整两天。要想画得又快又好,唯有反复练习。”许峰丝毫没有放松要求。“这一笔太浓了,重新画过。”黎远坤手边,摆着一长溜“废品”:不符合要求的作品,画完就会被擦掉,一遍遍精益求精。
精雕细琢,是为了让残疾人创作者走得更远。许峰拿出了一只精巧的白瓷茶罐,一朵粉莲跃入眼帘。“这是学员王赋斌画的,学了三年了。”在今年的一次博览会上,这款售价100元的茶罐一口气卖出了百余个。“这既是对残疾人创作能力的社会认可,也点燃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人生的希望。”许峰说。
像这样的优秀作品,如今在阳光艺术中心比比皆是——2018年,阳光艺术的作品在印尼雅加达作为礼品赠送给亚残运会组委会主席;杭州亚残运会期间,中心又推出了龙泉青瓷代表作“如意”,将成为此次参会来宾的纪念礼品。
最让许峰欣慰的是,这支残疾人艺术创作队伍越来越庞大,有了传承和延续。“有两位残疾人创作者学成后,自发在这里当起了老师,培育更多的学员,这些年我们也会走出去,为6万余名全省各地的残疾人培训授课。”
就像多年前许峰荣获“最美浙江人”时的颁奖词一样,阳光艺术中心正在成为残疾人“艺术田园里的守望者,更是他们生命里的点灯人”。这束“阳光”,点亮着不屈的灵魂,更照耀着一路同行的人。
(记者 张梦月)
嘉兴阳光康教园——让笑容在孩子脸上绽放
踏进嘉兴市阳光康教园的那一刻,就能感受这里的欢腾:烘焙室里,刚出烤箱的面包、蛋糕被一抢而空;音乐治疗室里,动听歌曲此起彼伏;乐高教室里,积木搭成的房子、动物形象生动……孩子们的学习声、欢笑声,从一间间教室传来。
眼前看似寻常的场景,其实来之不易。“我们正努力让这些‘折翼天使’,获得生命的绽放。”阳光康教园园长张月新的话,道出了这群孩子的特殊。2020年5月开园以来,阳光康教园主要承担嘉兴9岁以下智障、孤独症和语言障碍等特殊儿童的康复训练和家庭培训工作,也是全市唯一的公办学前特教机构,目前园内共有198名孩子。
相比普通学校,阳光康教园是允许孩子“随报随读”的。“因为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多数特殊儿童情况能得到明显改善,尤其0至3岁是黄金干预期。”张月新说,但入园前需进行全面评估,针对不同障碍类型,阳光康教园设置了一对一个性化训练、10人以下小组课、半日制及全日制课程等。
“披萨、萝卜、火车……”三楼一间个训教室里,老师李婧手拿玩具耐心引导,她正带领5岁的孤独症儿童圆圆做一对一认知训练。圆圆从刚开始的不听不问不理会,到如今的耐心听讲、并能开口说几个简单词汇,李婧花了一年多时间。“每次看到孩子有进步,我都能开心很久。”李婧说。
这样的感触,阳光康教园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康复效果好不好,师资力量很关键。”张月新告诉记者,特教老师的“特”,首先就是教育对象的差异性,他们在社交、情绪、行为、语言等方面,都与健全儿童不同,根据孩子的实际康复情况,老师们需要动态调整康复进度和教学目标。
为此,阳光康教园携手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打造实践教学研究基地,开展学科建设、教师培养、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等项目合作,提升教师团队的专业性。如今,这里也是全国康复研究基地华东中心康复示范基地,省、市残疾儿童定点康复机构。
作为大多数特殊家庭的依靠,阳光康教园还为家长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家长缓解压力。
孩子们的转变令人欣喜,开园三年多时间,近20%的孩子经过康复训练后,能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小学就读,其中一半以上综合表现处于班级中上水平。
(记者 王雨红 见习记者 许钟予)
东阳胡先民工作室——雕刻不平凡的人生
晚上6时,东阳木雕小镇胡先民工作室2楼,一场无声的指点正如期进行:国家级非遗工匠、全国技术能手胡先民比划着手势,用肢体语言加写字沟通的方式,指导徒弟们如何在图纸上临摹荷花、廊桥等细节。
他的徒弟中,李海峰和吴晓东是东阳当地木雕厂里的老员工。过去两个月,每天下班后,李海峰和吴晓东等人都会来到胡先民工作室请教练习。胡先民说,由于他们都是听障人士,当地残联也会对工作室给予一定政策支持,鼓励工作室带动提升残疾人技能水平。
胡先民工作室成立20多年来,致力于社会公益活动和残疾人事业。工作室先后被授予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省级残疾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杭州亚残运会残疾人事业展示点。工作室还承办了2019年第六届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浙江选拔赛,并与浙江特殊教育学院、金华特殊教育学校展开合作,积极培养残疾人加入木雕行业。
无论是职业技能竞赛,还是创作重大作品,胡先民都乐意带上自己的徒弟一起参与。张真飞是胡先民的第90位徒弟,本次杭州亚残运会,由中国体育代表团送给杭州亚残运村的入场礼品《最忆是江南》,就出自胡先民和张真飞等徒弟之手,其中3位徒弟都是听障人士。
胡先民告诉记者,幼年时,他因身患骨髓炎,导致右腿终身残疾,是学习木雕让他展现了突出的才能。那会,为了到20公里外的老师傅家学艺,学会了单脚骑自行车。年少时,为了学习,他手抄大师汇编的木雕技艺书籍,不仅抄写了几十万字,还细细把书中的示意图也画下来。
至今,胡先民工作室已经带徒90余人,其中近20位是残障人士。他的徒弟,有的在省市县乃至国际技能竞赛舞台上表现突出,有的被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等。
(记者 傅颖杰 共享联盟·东阳 李 磊 杜丹)